从硝烟到酒坊
一、寨墙上的突围
1949年盛夏,“六·二八”的枪声打破了波前区的宁静。土匪黑压压地围了区政府,土炮的轰鸣声震得院墙上的土簌簌往下掉。陈培玉攥着腰间的手枪,额前的汗顺着脸颊滑进衣领,目光却死死盯着院外——他刚任波前区区长不久,手里只有二十几个民兵,弹药还不足。
“陈区长,后门被堵了!”民兵小周喘着气跑进来,手里的梭镖还在抖。陈培玉没慌,反倒想起前几天走访时,老乡说过院后有条通山的暗沟,是早年防土匪挖的。“通知大家,往西侧厢房靠!”他压低声音,一边让民兵用桌椅顶住大门,一边让人去敲隔壁老乡家的门。
很快,老乡李大爷揣着锄头跑过来,压低声音道:“陈区长,跟我来!暗沟口在柴房后头!”陈培玉心里一暖——这几个月搞土改,他天天扎在村里,帮老乡分田地、修农具,此刻竟成了突围的希望。他让民兵交替掩护,自己断后,借着夜色和老乡的指引,带着所有人从暗沟钻出了包围圈。
坐在山头上,看着区政府方向的火光渐渐暗下去,陈培玉拍了拍李大爷的肩膀:“大叔,多亏了你。”李大爷摆摆手:“你心里装着咱老百姓,咱就不能让你出事!”那一刻,陈培玉攥紧了拳头:不管是剿匪还是土改,扎根群众才是硬道理。后来调任天目区委书记,他依旧带着这股劲头,走村串户听意见,把基层治理得井井有条,这些攒下的“群众经”,成了他后来管工厂的“法宝”。
展开剩余42%二、酒坊里的“搭台人”
1959年春,陈培玉调任於潜酒厂党支部书记。走进车间,他没先去办公室,而是蹲在发酵缸旁,和工人聊起了天。“陈书记,方师傅又在琢磨改设备了,就是缺个像样的攻关班子。”有工人小声说。陈培玉心里有数——当年在天目区搞生产互助组,就是靠“搭班子、聚合力”,如今办工厂,道理相通。
当天下午,他就把方洪喜请到了办公室。看着眼前这位满手老茧、眼神亮堂的工人,陈培玉开门见山:“老方,你想搞革新,厂里全力支持。我打算成立技术攻关小组,你当组长,要人给人,要料给料,出了问题我担着!”方洪喜愣了愣,随即激动地站起来:“陈书记,有您这话,我啥都敢试!”
没过几天,技术攻关小组成立了。陈培玉不仅批了经费买零件,还常往车间跑,不是指手画脚,而是帮着解决实际难题——小组缺懂机械的人,他就去农机厂“借”师傅;试验用的粮食紧张,他就带着人去周边村镇协调,跟老乡们说:“这酒坊革新了,能多产酒、多缴税,咱全县都能受益!”老乡们信他,纷纷把余粮送到酒厂。
发布于:浙江省98配资官网-正规股票杠杆-证券配资-配资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